“吐”故“纳”新旧路焕新颜

朝天区交通运输局 2020-09-21 分享:


机器对地表进行加热处理后,新路铺就而成。


一条破损的路面,不需要铣刨原路面,也不需要清扫、运走旧路面渣料,更不用围挡封路长时间施工,而且还能一次性整修完毕……如今,这事儿已变为现实。

相比传统的工程养护

就地热再生技术节能20%以上

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,一列由三台大型机械设备组成的快速修整道路的“长龙”正在国道108线朝天段缓缓前进,它将旧路面“吃”进去,对表层破损路面一次性完成就地加热、翻松、加再生剂、加沥青、加新沥青砼料、复拌、摊铺、整平,接着就“吐”出新的路面……很快,在压路机的作用下,一条“崭新”的路面跃然眼前。

915日,记者在朝天区国道108段见识了公路养护的一种新技术——就地热再生技术。这种新方法,相比传统的工程养护,要节能20%以上。

现场,正在指导施工的德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张爱兵介绍:“以前铣刨原路面后再清扫、运走旧路面的渣料,仅这一项就需耗费一定的人力。现在,我们机械化操作,外围只需几个施工人员就能完成旧路的修复,很是省时省力。”

张爱兵在做进一步介绍时坦言:该项技术不同于传统路面修复办法——工序多、时间长、造价高。就地热再生技术充分利用了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,具有施工进度快、节能节材、科学环保、质量优良,以及对交通干扰小等特点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沥青路面养护技术。

路面材料循环利用

新技术引领生态建设新模式

“前两台机器的温度都是有所控制的,第一台的温度不低于80度,第二台在190度以上。”顺着张爱兵手指的方向,前两台“拖着尾巴”的庞然大物嗡鸣着,它们驶过的地方,地热渐起。张爱兵表示,在外围温度不低于130的时候,经过翻松、加热后的地面就被有序地铺上混合有再生剂的沥青和新沥青砼料。

据悉,朝天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应用“就地热再生”技术进行干线公路养护施工,是向新工艺、新技术做出的积极探索。市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党委书记、主任杨映刚表示,该技术开启了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的新模式,实现了老旧沥青路面材料100%的就地再生利用,而且不再新产生废弃物,资金效益大幅提升,施工效率大幅提高,是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、绿色低碳的典型新技术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陆续实施了680余公里干线公路养护工程,在探索寻找适合我市实际,实现优质、环保、快捷、经济、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养护方面做了大量努力,在路面废旧材料循环利用、厂拌热再生、微表处预防性养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和实践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近几年,我市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路面废旧材料已基本实现了“零废弃”,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等指标也屡创新高。